發展林草產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偉大成就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的關鍵路徑。“十三五”時期,我國林草產業規模穩步增長,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市場主體持續壯大,富民成效日益顯現,林產品國際貿易穩中有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建設美麗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產業結構、產品供給、創新能力、政策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十四五”時期,為推動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 山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 新發展格局,以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為根本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惠民、突出重點、優化布局、創新引領、示范帶動,在嚴格保護耕地、嚴守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及生態保護紅線、堅決維護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明確林草種植區域,確保不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培育、合理利用林草資源,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促進產業深度融合,擴大優質產品有效供給,加快推動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9萬億元,比較完備的現代林草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質量效益顯著改善,吸納就業能力保持穩定;產品有效供給能力持續增強,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明顯提升,產品生產、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林草產品國際貿易強國地位初步確立,年進出口貿易額達1950億美元;林草資源基礎更加鞏固,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有效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木材安全、糧油安全和能源安全,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重點領域
(一)經濟林
聚焦保障國家糧油安全,推進木本油料生產基地建設。推進樹種結構調整、品種改良和基地建設,做優做強特色果品、木本糧油、木本調料、林源飼料等產業。結合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培育特色經濟林產業集群。搭建線上線下產銷對接平臺,推進善融商務林特產品館建設,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經濟林節慶活動。到2025年,經濟林種植面積達6.5億畝,各類經濟林產品總產量穩定在2億噸以上;木本油料種植面積達2.7億畝左右,木本食用油年產量達250萬噸。
(二)木材加工
推動木材加工產業全面綠色轉型,鼓勵企業實施環保設施和技術升級改造。完善人造板工業污染排放等環保標準。鼓勵新型環保膠黏劑開發、應用和推廣,逐步提高低醛和無醛木材加工產品的比例。鞏固提升木地板、木家具、木門、木質樂器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定制家居、木結構和木質建材、高性能木質重組材等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木材加工剩余物綜合利用,探索建立廢舊家具、木質包裝等廢棄木質材料回收利用體系。到2025年,人造板產量穩定在3億立方米左右,地板產量穩定在8億平方米左右,木家具產值超過8000億元。專欄2木結構和木建材產業。
(三)生態旅游
依托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及野生動植物資源,推動生態旅游產業擴面提質。大力發展觀光旅游、冰雪旅游、休閑度假、生態露營、山地運動、生態文化和自然教育等特色項目。加快建設國家森林步道,打造一批新興生態旅游地品牌、特色生態旅游線路、高品質生態旅游產品,辦好中國森林旅游節。加強生態旅游標準體系建設和從業人員培訓。做好全國林草系統生態旅游游客量數據采集和信息發布。到2025年,生態旅游年接待游客量達25億人次,國家森林步道總里程超過3.5萬公里。
(四)國家儲備林工程
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耕地保護要求,科學合理、依法合規選址,開展國家儲備林重點工程建設。優化儲備林基地布局,大力培育儲備鄉土樹種,加快發展工業原料林、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到2025年,培育和改造國家儲備林3000萬畝以上。達到培育年限后,國家儲備林建設范圍內年均蓄積量凈增達2000萬立方米以上,年均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蓄積量凈增800萬立方米以上。
(五)種苗花卉
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民”經營模式,培育創建一批苗木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推進種苗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建設,支持安徽合肥舉辦苗木花卉交易大會,將其打造成為國家苗木交易信息中心。推進花卉種業自主創新,加強花卉生產基地、市場和物流體系建設,在花卉主產地和主銷地打造一批重點花卉市場。辦好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花卉博覽會等展會。到2025年,花卉生產總面積穩定在150萬公頃,總產值達3500億元。
(六)竹產業
加強優良竹種保護培育,培育優質竹林資源。推進竹產品精深加工,大力發展竹家具、竹制品、竹樂器、竹筍、竹炭、竹纖維、竹漿紙、竹結構建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竹材、竹葉、竹筍及加工剩余物綜合利用。鼓勵舉辦竹文化節、竹博覽會等活動。充分發揮國際竹藤組織東道國優勢,推進中非竹子中心建設運營、亞洲和拉美竹子中心聯合共建,鼓勵竹產業走出去。到2025年,竹產業總產值達7000億元。
(七)林下經濟
規范有序、科學合理利用各類適宜林地和退耕還林地等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加強林下經濟與生態保護修復的融合。重點發展林下中藥材、林下食用菌、林下養殖及林下采集加工等,引導加工企業向林下種植養殖集中區延伸。深化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完善林下經濟產品標準體系,培育林下經濟產品特色品牌。到2025年,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總面積達6.5億畝,林下經濟總產值穩定在1萬億元以上,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800個。
(八)森林康養
構建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森林康養產業體系,重點發展森林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健康教育等業態。優化森林康養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康養環境監測,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創建一批森林康養基地,推廣一批森林康養品牌。到2025年,森林康養服務總人數超過6億人次。
(九)林草中藥材
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藥用生物資源,因地制宜開展林草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建設林草中藥材生態培育基地。開展野生藥用資源種群監測,建設林草中藥材觀測研究站。合理規劃中藥材生態培育區域布局,完善藥材培育、采收、初加工、倉儲等技術規范。推動林草中藥材產業與生物醫藥產業深度融合,推動高品質中藥材及其產品的生產應用。
(十)林業生物質能源
按照《林業生物質能源樹種目錄(第一批)》主要樹種分布區域,因地制宜開展能源林培育,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和能源林基地。開展高效能源林培育、高效轉化和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究。大力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鼓勵發展生物質供熱、生物質多聯產、生物質發電。推進林業“三剩物”、廢棄木質材料等能源化利用。到2025年,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含熱電聯產)新增裝機500萬千瓦,生物質成型燃料利用量達3000萬噸。
(十一)草產業
穩步發展生態草牧業,鼓勵北方地區種植羊草、冰草、針茅、無芒雀麥、燕麥、披堿草、苜蓿、沙打旺等優質鄉土草種,在南方水熱條件適宜地區種植優質高產禾草,建設優質人工牧草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草種業,培育建設“育繁推”一體化草種市場。引導草坪業健康發展,推廣建植低耗水、抗病蟲害、耐踩踏、耐旱、節土、節肥型草坪。充分挖掘和發揮草原自然資源及文化優勢,積極發展草原文旅產業。
(十二)沙產業
構建沙區生態治理與特色產業發展協同推進機制。科學劃分沙產業功能區,因地制宜發展沙柳、沙棗、沙棘、檉柳、梭梭、檸條等節水型種植業,積極發展沙區食品、藥材、飼草等循環用水型加工業,依托沙漠公園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康養等環境友好型服務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林草主管部門要認真履行產業管理職責,高度重視林草產業發展,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行業指導和管理服務,積極爭取支持政策,推動產業發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完善投入機制
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木本油料營造、林木良種培育和油料產業發展,地方根據需要并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履行支出責任,按規定統籌中央財政和自有財力,大力支持林草產業發展。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支持將符合條件的經濟林、油茶林等造林項目以及林木種質資源保護等項目納入生態建設支持范圍。完善金融服務機制,引導金融機構開發符合林草產業特色的金融產品。落實支持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的金融服務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規范有序設立林草產業投資基金,充分發揮林草主管部門的行業優勢,穩妥推進基金項目儲備、項目推介等工作。
(三)優化資源管理
完善林草資源管理制度,促進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循環利用。科學實施森林分類經營,在符合《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前提下,依法依規利用集體和個人所有的一級國家級公益林與二級國家級公益林,保障商品林經營者依法自主經營。落實國家關于支持鄉村振興的有關用地政策,在不破壞生態和嚴格履行程序的前提下,保障林草產業用地。對集中連片開展生態修復達到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國土空間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3%的治理面積從事旅游、康養等產業開發。在林地上修筑直接為林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工程設施,符合《森林法》有關規定的,不需要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落實國有資產報告制度要求,豐富和完善林草資源資產報告內容。
(四)推進示范建設
推動共建現代林業產業示范省區,認定命名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等,參與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鼓勵各地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和園區,支持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申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辦好各類重點林業展會。
(五)強化科技支撐
加強種質資源挖掘和基礎研究,強化良種選育、用材林培育、林業新材料、林業生物質能源、林草機械裝備制造等方面的科研攻關,突破一批產業化前景良好的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鼓勵企業組建產業創新聯盟。推廣大數據、云計算、5G等信息技術應用,推動林草產業數字化發展。
(六)深化國際合作
健全林草國際合作體系,充分發揮國際竹藤組織、亞太森林組織等國際組織作用,深化優勢產能、技術和服務等領域合作。認真履行林草國際公約,積極參與林草產品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完善貿易摩擦預警處置和維權工作機制。